信息摘要:
本文详解进口肉类"冷链追溯码"申报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应用、追溯信息与报关数据联动机制及申报操作规范,保障进口肉类质量安全。跟着心海供应链一起来…
2025年7月1日起,海关总署全面实施进口肉类"冷链追溯码"管理制度,要求所有进口肉类产品必须加施区块链追溯码,实现从境外牧场到国内销售终端的全链条溯源。这一制度使进口肉类报关新增"溯源信息核验"环节,企业需完成区块链溯源数据与报关数据的实时联动。跟着心海供应链一起来看下,需要上海出口报关欢迎来电咨询。
区块链溯源系统构建"五维信息链"。养殖环节记录牧场编号、动物检疫证明、饲料使用情况等信息;屠宰加工环节上传宰前检验、加工流水线编号、操作人员资质等数据;冷链运输环节实时采集温湿度记录(每30分钟更新一次)、运输工具消毒证明;进境环节关联报关单、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;销售环节记录分销渠道、零售终端信息。系统采用联盟链架构,境外牧场、加工企业、物流商、海关、进口商等节点均拥有读写权限。某肉类进口企业测试显示,区块链溯源系统使产品召回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小时,溯源信息核验效率提升95%。心海供应链已接入海关区块链溯源平台,可提供从追溯码申领到数据核验的全流程服务。
数据联动实施"三步映射机制"。第一步是追溯码生成,企业在进口肉类抵达港口前24小时,通过"进口肉类追溯系统"上传产品信息,系统自动生成20位区块链追溯码(包含4位企业代码+6位产品代码+10位随机码);第二步是数据关联,在报关单"备注栏"填写追溯码,并通过API接口将区块链溯源信息推送到"单一窗口";第三步是自动核验,海关系统比对追溯码对应的区块链数据与报关申报数据,重点核验原产地、生产日期、检疫证书编号等12项关键要素。2025年新规要求追溯码必须加施于最小销售包装,且在报关时提供"追溯码-报关单"对应关系表。海关统计数据显示,2025年7-8月进口肉类追溯码申报的平均核验时长为4.2分钟,较传统人工核验缩短87%,其中心海供应链服务客户的核验通过率达100%。
申报操作遵循"四步标准化流程"。资料准备阶段需收集区块链追溯码生成凭证、境外牧场注册编号、冷链运输温度记录等8类文件;预申报阶段在"单一窗口"填写《进口肉类追溯信息申报表》,上传追溯码对应的区块链数据哈希值;现场查验阶段需配合海关使用"溯源信息手持终端"扫描产品追溯码,调取区块链数据进行实货比对;放行后监管阶段需按要求保存追溯码关联数据至少2年。特别对于冷链中断情况,需在报关时提交《温度异常情况说明》及整改报告。2025年8月某牛肉进口企业因未实时上传运输温度数据,导致整柜货物被退运,直接损失达32万美元。心海供应链建议企业建立"追溯数据双备份机制",同时存储于本地服务器和云端,确保数据可追溯性。
风险防控建立"三级预警体系"。一级预警针对追溯码生成延迟(提前48小时未完成生成),启动紧急申领通道;二级预警针对数据核验差异(关键要素比对不一致),自动触发人工复核;三级预警针对冷链数据异常(温度超出2-8℃范围累计超30分钟),启动应急处理预案。重点监控产品包括牛肉、猪肉、禽肉等热鲜肉,及三文鱼、金枪鱼等冷冻水产品。海关总署2025年9月发布的《进口肉类追溯管理办法》明确,未按规定实施追溯码申报的企业将被降为失信企业,暂停进口肉类收货人资质6个月。心海供应链开发的"溯源数据监控平台"可实时监测区块链数据上传状态,提前预警异常情况,2025年已帮助23家企业避免因追溯问题导致的通关延误。